租賃叉車,是新興的租賃行業。用戶只需交納少量的保證金,即可擁有叉車的使用權,由廠家提供與銷售同樣的售后服務。此舉立即得到眾多叉車知名廠家的響應。據專家分析,此項計劃將為發展緩慢的國內叉車業注入一針興奮劑,迅速帶動叉車業的成長,進一步規范國內叉車業市場,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叉車需求量有望突破8萬臺,產值達150億元。
叉車作為物流中的裝卸設備,在生產物流,儲運物流,零售物流等環節有著廣泛的用途,中國叉車業起步大約有十年的時間,年增長速度大約在15%左右,上一年需求量達到了4萬臺,而美國的年需求量是50萬臺,日本是10萬臺,韓國也有6萬臺。據有關資料顯示,國內叉車業90%的企業在虧損。專家分析,國內叉車業發展速度緩慢的原因主要的四點:一是,中國勞動市場豐富,價格低廉;二是,國內市場主題是由85%的中小企業組成,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承擔每臺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叉車采購費用,無疑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三是,競爭激烈,國內市場的叉車品牌以每年120-150%的速度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產值2002年12月底,國內市場叉車的叉車品牌達到120多家;四是,叉車價位較高,由于叉車企業生產規模小,很難降低生產成本。
叉車行業雖有不短的歷史,但真正市場形成也不過是二三十年;現代租賃業尤其是融資租賃也僅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才進入人們的經濟生活。叉車租賃到底始于何日,我們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只是近幾年的事情。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已經滲入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叉車的需求越來越大,不少企業可能出于成本考慮或由于企業規模突然擴大,開始將目光投向叉車租賃;國內叉車市場的穩步發展和租賃行業的興起,也使得叉車租賃開始進入投資者的視線,不少人開始躍躍欲試。于是,供需雙方一拍即合,叉車租賃市場應運而生。盡管不乏海斯特、林德等國際叉車大鱷直接開辟租賃業務,但除此之外國內市場多數是僅有兩三臺車的小作坊,很少有形成規模的正規軍。
無論如何,這種萌動就是一個信號,市場經濟的大手正在向人們描繪叉車租賃市場的廣闊前景。畢竟叉車租賃有其諸多好處:分期小額償付可以替代大筆現金一次性投入,避免大量流動資金沉淀到固定資產投資中去,節約了成本;租金的固定性可以規避通貨膨脹等方面的風險;由于租期相對于設備的經濟壽命而言較短,從而避免設備的技術陳舊風險;能確保承租企業一直使用為先進的設備,從而在減少因設備過時造成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保證企業生產設備在技術上和性能上的先進性;便于資金預算編制,簡化財務核算程序;租賃服務中所包括的全面保修保養服務,可免除承租企業的一切后顧之憂。
然而,萌動在意味著希望的同時,也意味著前途多舛。盡管租賃可以帶來不少的好處,這個令人期待的市場也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前進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意識淡薄
在國外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明智的企業家決不會將大量的現金沉淀到固定資產的投資中去,資金只有在流動中增值,固定資產只有通過使用(而非擁有)才能創造利潤。國外工程機械、飛機船舶、各種車輛、醫療設備、通訊和信息設備等,60%以上是通過租賃方式銷售的,而我國租賃滲透率(租賃在所有設備投資中所占比例)只有1%。
2004年中國國際租賃展暨租賃業峰會在上海舉行時,通用電氣、卡特彼勒、英格索蘭、英國亞力克、香港新利恒來等著名跨國制造廠商和租賃公司,派出強勢陣容參展。在所參展商中,70%是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國內企業鮮見蹤影。據上海市租賃行業協會的有關人士稱,協會曾多方邀請上海本地大的一家設備制造企業參展,對方卻說,“我們的產品賣得不錯,何必參加什么租賃展?”面對中國租賃“富礦”,跨國公司“眼紅”了,但國有企業多數還沒有“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指出:“國有企業對現代租賃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起碼的理解和認識,更談不上產業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p>
北京某叉車租賃公司總經理南玉祥對此也深有感觸。作為北京叉車租賃市場為數不多的民營正規軍,南經理的公司主要致力于豐田、力至優、小松、日產等日本進口二手叉車的租賃業務。雖然公司業務開展的不錯,但這其中還是讓人依稀覺得春寒料峭。市場上的承租企業多數還是合資或外商獨資企業,國內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盡管多數不再抱著“能手抬就手抬”的陳腐觀念,開始逐漸加大了叉車等工程機械的投入,但卻守著“租不如買”的觀點依然不放,能買則買。有的企業甚至寧愿花巨資買來一些大型設備卻長期閑置,造成企業固定資產過高,加大了生產成本,實際上成了企業的負擔。而叉車租賃的形式也多是經營租賃,融資租賃少之又少。
租賃意識不深入、理財觀念不建立、“租不如買”的習慣性思維作怪,這些必將阻礙叉車租賃業的發展。而實際上叉車租賃業真正發展起來以后,對租賃公司、承租企業來說應該是雙贏的。
亟待規范
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對于租賃服務,我國應在入世后3年內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子公司。為此,商務部對原外經貿部《外商投資租賃公司審批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修改,頒布了《外商投資租賃業管理辦法》。這份2005年3月5日試實施的《辦法》,對外商投資租賃業的投資形式、審批程序、業務規則以及監管做出了具體規定,降低了準入門檻。對外商投資租賃公司和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的外方投資者提出的低資本要求統一降低為500萬美元,與我入世承諾的內容一致。同時,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的低注冊資本也由原來的2000萬美元降低為1000萬美元,外商投資租賃公司的低注冊資本由原來的500萬美元調整為無特別限制。
而目前國內企業進入租賃行業根本沒有準入門檻限制,這對市場的推動雖然有一定的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利潤的驅使卻造就了魚目混珠的現狀。大部分叉車租賃企業尤其是一些“小作坊”,經營管理方面不規范;無論是經營資質水平,還是規避風險能力都難以望國外企業之項背,更不必說與其同臺競技。而對承租企業經濟實力、經營狀況以及使用工況的評定,也僅限于業務員與承租企業溝通了解,根本沒有規范的操作或類似法定的程序,當然也就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這些對租賃雙方來講都是不小的缺憾。
一方面,“眼紅”的外商跨較低的門檻即可大批涌入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內資企業從事租賃業務仍不受門檻限制。也就是說,國內市場依然魚龍混雜之際,國外勁敵已摩拳擦掌,覬覦租賃“富礦”。這樣的市場即便發展起來也必將是一場混戰,良莠不齊的內資企業在這場混戰中或者會有脫穎而出者,但丟掉這個前景廣闊的市場也不無可能。
國內正規軍們多希望國家能以政策法規形式盡快規范叉車租賃市場,不僅需要政策“大棚”的保護,更需要設定相應的準入門檻,完善金融體制,形成一個多方共同培育呵護這個新興市場的良好局面。尤其對于融資租賃,自從1981年被引進中國后,行業的一些有識之士就開始呼吁給融資租賃立法,讓全民都能使用這種現代營銷交易方式,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
中國銀監會主席唐雙寧透露,《融資租賃法》已經由有關部門進行起草。這對整個租賃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尤其對這個剛剛起步的叉車租賃市場??梢灶A見,將來該法的頒布實施必將對規范市場起到的推進作用,有益于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力地促進叉車租賃作坊的正規化和市場的專業化。
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一個蹣跚起步的行業,隨著租賃意識的深入,政策法規的實施,必將煥發其誘人的光彩。
選擇挑戰
中國叉車行業經過40余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其市場可謂是幾番風起云涌,國內外叉車企業競相登臺,群雄鏖戰,近半個世紀的大浪淘沙之后,叉車市場已逐步走向穩中求進的發展期。而提到叉車租賃,相形之下,大概僅可謂之“風生水起”,尚處于市場萌動期。那么,叉車租賃在中國的現狀及發展空間如何?對于企業來說,叉車租賃到底是否劃算?企業租賃叉車需要哪些條件?中國叉車租賃市場存在哪些問題?領先廠家及專家一一做客“對話高端”,闡述前沿觀點,供讀者借鑒。